近日,在北京市民高女士以100元價格將一臺松下九五新烤箱賣給河北保定一位網友后,手機APP自動把發件訂單推送給快遞公司,1小時內,快遞上門取走了高女士轉賣的這件閑置物品。這是高女士在二手交易平臺閑魚賣出的第272件閑置商品,從手辦到衣服,再到小家電等,她所出售的閑置商品五花八門。
閑置的小家電、置換下來不用的家具、囤貨太多用不完的化妝品……近年來,隨著綠色消費理念逐漸流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并主動選擇閑置交易商品。通過參與閑置交易,實現閑置物品利用的最大化,這不僅符合許多消費者務實的消費觀念,也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浪費。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閑置商品日均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每天有400萬件閑置物品在平臺上發布,二手閑置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
面對日益蓬勃的二手消費需求,專家建議,在政策方面,要加大平臺經濟相關國家標準研制力度,建立互聯網平臺信息公示制度,增強平臺經營透明度;平臺方面,需完善售后機制,努力破解閑置交易中的信任難題。
二手消費熱情持續高漲
除了經常性出售二手閑置,“90后”高女士還是一位資深二手商品買家,累計買入了68件二手商品。“賣出的商品有的是我和家人的閑置,有的是參加活動收到的。買入的商品里有一些是生活必需品。”高女士對記者說。
青花茶具套裝50元、九成新兒童餐椅30元、節能風扇80元……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華紡易城好鄰居閑置微信群里看到,每天都有人將閑置物品發到群里,價格往往比閑置物品買賣平臺還要便宜。不少群友天天“盯”著群里的消息,遇到合適的商品就“淘”回家,茹冰便是其中一員。“兩個孩子的很多玩具都來自閑置群,質量很好,價格也不高,孩子很喜歡。”
“二手交易平臺的品類日益豐富,從家電家具等大件到護膚品、書籍等日常小件,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這些商品性價比高,使得人們在追求時尚和品質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價格上的優惠,既符合他們務實的消費觀念,同時又促進商品社會效用最大化,促進低碳綠色消費風氣形成。”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平臺在推動閑置交易,助力綠色消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持續發力。比如2023年亞運會前夕,閑魚發起了一場“閑置運動會”,讓超4000萬件閑置物品“運動”起來;“雙11”期間,“綠色合伙人計劃”聯合歐萊雅中國、星巴克等多家品牌發起綠色挑戰,讓更多人在閑魚形成“低碳默契”。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2024)》報告顯示,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用戶在閑魚參與閑置物品交易及舊物回收,累計減碳659.4萬噸,相當于453萬戶家庭一年用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引導閑置交易便利化規范化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提到,中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近3萬億元。
然而,記者了解到,閑置交易蓬勃發展的同時,貨不對板、平臺審核力度不足、售后服務保障缺失、技術手段和用戶舉報機制不足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交易體驗。
消費者趙京浩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二手平臺上的一段經歷。“我曾經在某網絡二手交易平臺上購買了一款隔離霜,頁面寫著‘正品’,到手發現和之前專柜買到的質感完全不同。”趙京浩說,查看賣家信息后發現,對方主頁上展示著各種超低價“大牌”化妝品轉賣信息,與賣家私聊時,對方則一直強調就是正品,但無從考證。
消費者李先生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他在某二手平臺購買的手機到手不到一周,屏幕就出現問題。李先生稱,盡管賣家標注是“無拆無修”,但當他拿去維修才被告知屏幕在非官方渠道更換過。后來他專門去跟賣家理論,但對方拒不承認更換過屏幕,也拒絕退貨。
頻頻顯露出的問題體現二手平臺補足短板的急迫性。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要求加強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引導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規范化。
對于如何持續規范平臺發展、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洪濤建議,平臺要主動承擔責任,建立有關認證、評價和懲處的制度,同時完善售后機制,暢通交易雙方維權渠道,及時響應維權訴求,處理有關糾紛,努力破解閑置交易中的信任難題;同時,政策方面要持續給予關注與支持,比如加大平臺經濟相關國家標準研制力度,建立互聯網平臺信息公示制度,增強平臺經營透明度,強化信用約束和社會監督。(來源:國際商報 邵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