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確保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命題。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重要位置。會議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系列部署,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
受訪專家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穩增長的新動力。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注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質生產力增加高質量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消費新需求、推動消費提質升級,實現供需兩端良性循環、協同發力,推動經濟邁向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以新質生產力
釋放有效需求
“當前,中國總供給和總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仍然存在,總需求不足成為突出癥結。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要將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擴大內需形成有機聯動。”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道。
“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擴大內需實際上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過程。”劉典進一步解釋道,新質生產力能夠創造出更多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帶動消費結構升級。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轉變,市場對于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進而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產品迭代更新速度,形成良性循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應用與發展,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這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所在。”劉典說,特別是近年來以科技創新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為了更好地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釋放國內市場有效需求,劉典認為,首先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尤其是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和技術品牌;其次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效率和附加值,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最后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以制度創新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除了政策持續加力外,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要以制度創新作為支撐,即通過進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更能適應或更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如何真正從制度層面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黃漢權表示,要通過一攬子的統籌考核和政策措施,讓國有企業勇于投入與科技創新相關的重大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把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動力激發出來。同時要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創新環境,支持民營企業主動牽頭或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完善由企業主導構建的產學研聯合體運行機制,促進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強上中下游聯動創新。
“與此同時,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確保創新要素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暢通流動。”黃漢權進一步表示,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金融體制的改革也至關重要,要發展股權、債券、創業板、科創板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長期資本市場,為不同發展階段和類型的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和資金支持,更好滿足企業資金需求。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來看,黃漢權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并重推進,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明年,一系列標志性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將有效引導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上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