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戰“疫”烽火不絕
抗疫呼喚國際合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巨大災難,人類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危機,世界經濟加速步入痛苦的調整期。從宏觀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終走向取決于全球能否在整體上控制住疫情。這一年,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疫情防控措施,建立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協調機制。中國還發起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人道行動,開展了最大規模的“云上”抗疫交流活動,承擔起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的責任。中國將繼續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中國正加快推進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貢獻。
2
八年長跑RCEP撞線
最大自貿區來了
歷經8年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終于在11月15日正式簽署。這是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為復雜、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項自貿協定,由此,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邁入一個新階段,為亞太乃至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此次簽署RCEP的共有15個成員國,包括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總人口達22.7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RCEP要求15個成員國均承諾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減少標準壁壘。據測算,到2025年,RCEP可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對外投資存量、GDP分別比基線多增長10.4%、2.6%、1.8%。
3
務實合作定基調
中歐經貿熱簽頻頻
2020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是中歐關系的大年。中歐關系克服疫情影響,取得重要進展。中歐相互支持幫助,積極開展抗疫合作。雙方成功召開中歐領導人會晤、中德歐領導人會晤,為中歐關系健康發展提供戰略指引。
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的經貿伙伴,歐盟連續多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充分顯示了中歐經貿關系的韌性和潛力。今年9月雙方正式簽署了《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將推動中歐優質農產品更便捷進入對方市場,為雙方民眾帶來新福利。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一步推動中歐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4
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中美經濟表現大不同
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協議文本包括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其中包括中方將增購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等內容;同時,雙方達成一致,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征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加征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方多次無端指責中國,惡化雙邊關系,為經貿協議的落實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2020年,中美兩國的經濟表現頗具比較意義,中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而美國則是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兩戰皆輸。
5
進退失據,左右為難
WTO該如何脫困
作為維護全球貿易穩定的權威機構,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美國的不斷打擊下瀕臨崩潰,上訴機構已經停擺、總干事提前離職,新人選又在重重阻擾下無法選舉產生等。自12月11日起,WTO上訴機構的成員已全部離職。而對國際貿易中的紛爭擁有裁決權,本身是WTO的核心權利之一。該權力的喪失,也意味著WTO的整體行政工作基本暫停。
WTO總干事一職至今一直空缺,5月14日,WTO總干事阿澤維多宣布因個人原因于今年9月提前1年結束任期。WTO總干事候選人提名在6月8日迅速啟動,總干事遴選小組經過三輪磋商,于10月28日宣布,確定得到大多數成員支持的尼日利亞前財政部部長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成為第七任總干事唯一推薦人選,接替提前離任的阿澤維多。對于這一結果,美國代表隨即提出反對,成為唯一表示反對的WTO成員。由于總干事遴選遵循“協商一致”原則,即164個成員全部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美國此舉意味著遴選遭遇困境。此后,WTO不得不宣布無限期推遲對總干事任命的決定。
6
脫歐總算有協議
英歐分手“甜蜜的悲傷”
在距離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僅剩7天之際,英歐未來關系談判的馬拉松終于在12月24日來到了終點:經過9個多月的艱難博弈,終于就包括貿易、安全等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關系問題達成了協議。這一歷史性協議的達成,不僅讓漫長而又曲折的脫歐進程劃上了句號,而且也使那些擔心出現“無協議脫歐”噩夢的英國工商界松了一口氣。
但要就此說英國退歐一事塵埃落定,也不盡然。這種分離也許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說,是“甜蜜的悲傷”,而英國以巨大的代價換來的“自由”是否值得,只能拭目以待了。
7
北美自貿協定“刷新”
美墨加協定落地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于2020年7月正式生效,其取代了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北美自貿協定相比,美墨加協定對產業布局、爭端解決等板塊條款進行了大幅度修訂,在數字貿易、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投資、勞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更新和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新協定制定了更加嚴格的汽車原產地規則,即汽車零部件的75%必須在三國生產,才能享受零關稅,而原協定中的標準是62.5%。在勞工待遇方面,新協定規定到2023年,零關稅汽車40%~45%的零部件必須由時薪最低16美元的工人所生產。同時,美國將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勞工委員會,履行監督及執法職能。同時,新協定中還加入了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排他性,又稱“毒丸條款”,即若三方中任何一方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另外兩方可將其踢出協定。這意味著墨加兩國未來的貿易自主權受到了極大限制。與美國官方的高調宣傳不同,企業界及學界普遍對美墨加協定的前景持謹慎態度。
8
你來我往罰不斷
美歐稅爭沒完沒了
10月13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作出一項針對歐盟和美國的貿易爭端裁決,稱歐盟可以對包括波音飛機在內價值約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雙方此輪貿易爭端開始于2004年,當時美國指責歐盟向空中客車公司銷售的A320和A350等機型提供巨額補貼。對此,歐盟爭鋒相對,認為美國向波音公司主推的737MAX和747等機型提供補助。雖然雙方貿易代表進行了多輪談判,但是收效甚微。隨即美國宣布對價值75億美元的歐洲商品加征關稅,并獲得世貿組織許可。而作為反制,歐盟宣布對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直至美國撤銷該決定。
除航空業領域的斗爭外,美國和歐盟還存在多項貿易爭端。從2019年10月起,美國宣布對歐盟部分食品、葡萄酒和烈酒征收25%的關稅。而歐盟則利用"數字稅",對包括Facebook、亞馬遜、蘋果以及谷歌在內的一眾美國高科技公司進行打壓,目前法國已經針對這些企業征收了“數字稅”。
9
原油價格過山車 能源供需困擾多
2020年是原油市場最艱難的一年。國際原油價格表現跌宕起伏,歐佩克+談判破裂、超規模減產、“負油價”……
3月份,歐佩克+減產協議談判破裂,俄羅斯和沙特大打價格戰,沙特發聲明大規模增產以獲取更多市場份額,雙方角力,意圖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油價暴跌,致使多國主要石油公司紛紛曝出巨虧。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燃料需求銳減,油價仍處在下行通道。隨后歐佩克+達成了大規模減產的協議,并于5月及6月聯合減產970萬桶/日。受頁巖油產量過多及油管輸送能力及油庫接近滿負荷影響,導致WTI的庫存爆滿,WTI期油史上首次出現負油價及于4月21日跌至-37美元/桶。
10
日韓貿易爭端掣肘東亞經濟一體化
日韓貿易摩擦是歷史積怨。世界貿易組織(WTO)7月29日設立一個爭端解決小組,調查韓國與日本的貿易爭端。韓國法院先前裁定多家日本企業賠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強征的韓國勞工。日本政府于2019年7月起對日本向韓國出口的3種半導體工業原材料施行管制,同年8月把韓方排除出可以獲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韓方認定,日方舉措是以經濟手段報復韓方法院裁決,繼而采取多項應對措施,包括訴諸世貿組織。之后,雙方貿易摩擦逐漸加劇,日本政府決定將韓國從享受貿易便利的名單中徹底剔除。同樣的,韓國政府也不甘示弱,宣布將對日本政府進行同等的反制裁。
日韓貿易摩擦的發生不僅使兩國關系日趨緊張,而且對兩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并且對日韓兩國的經貿關系、中日韓經貿合作等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應從日韓貿易摩擦中汲取經驗教訓,加快中國半導體產業創新發展。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編輯:張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