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積極努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敝泄仓醒胝尉治瘑T、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5月9日舉行的全國促進外貿外資平穩發展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更加重視和做好穩外資工作,切實穩住現有外資企業,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各地都要發揮優勢、積極作為,加強和完善外貿外資服務保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對穩外資工作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不僅要指導各地充分利用各類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還要引導各地創新和優化招商引資方式,同時也要強化產業鏈招商、推動集群式招商。如今,多省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出臺配套政策穩外資,顯著提升了招商引資效能。
“兩區”建設
外企在華更“京”彩
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兩區”)建設是北京增強對外資吸引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北京構建“五子聯動”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高水平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框架。
在“兩區”建設帶動下,北京對外資的吸引力更加凸顯。2021年,北京市新設外資企業1924家,同比增長52.6%;合同外資428億美元,增長101.4%;實際使用外資144.3億美元,增長7.8%。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占全市使用外資總額的97.3%。今年一季度,北京實際使用外資60.2億美元,同比增長21.8%,為穩住外資基本盤奠定了堅實基礎。
“兩區”建設助力北京實現了政策、項目、體制機制和國際化發展環境的突破創新,其開放引領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圍繞擴大開放,北京在全國首批開展專利代理對外開放試點、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在全國率先實現境外證券、期貨從業人員過往資歷認可機制。圍繞強化金融保障,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試點、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領先全國。2021年,北京爭取了41項全國及全市引領性政策落地。
隨著SMC中國區總部、賽諾根亞太總部和施耐德研發中心等一批機構及項目落戶北京,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海外平行基金設立,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保險資管公司、首家外商獨資持牌支付公司、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等一批重磅金融機構加速落地,北京在科技信息和金融領域的引資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不僅如此,在教育醫療領域,北京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德勤(中國)大學落戶北京,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高博醫院提前封頂,全國首個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試點落地。
與此同時,北京推動擴大開放從點上政策突破向全鏈條、全環節和全要素集成創新轉變,聚焦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和綠色金融四個重點領域探索全產業鏈開放;圍繞人才、知識產權、國際收支和跨境貿易便利化探索全環節改革;謀劃綜保區發展布局,出臺支持綜保區發展政策文件,推動綜保區優化布局和制度創新。
為推動投資貿易更加便利,北京出臺了促進總部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啟用京企“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開展優化跨境貿易營商環境“百日攻堅”行動,并推動外籍人才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一窗受理、同時取證”,發布首批35項對境外人員開放的職業資格考試目錄、首批82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成立北京金融法院、北京國際商事法庭,組建“北京法院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北京國際化法治環境得到持續優化。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落好‘五子’,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北本┦猩虅站窒嚓P負責人表示,“兩區”建設是其中關鍵之“子”,與其他四“子”形成聯動。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施重點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報備即批準”,推動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等一批全國首創性政策落地。與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相互借力,成立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在全國先行先試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建設國內首個貿易數字化創新服務平臺——貿易數字化賦能中心。以政策創新和項目帶動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國首創“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政策銜接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打造京津冀協同開放高地,建立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政務服務“同事同標”,打造全國首個基于互聯網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鏈平臺——京津冀“征信鏈”。
下一步,北京將集中謀劃推出一批彰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需要、彰顯中國開放合作主張、彰顯首都開放發展需求的改革開放舉措,著力打造規則制度開放高地。
產業鏈招商
美好風景在“浙”里
產業鏈“鏈長制”在浙江省開發區復制推廣兩年來,為穩外資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鏈長招商”也成為了開發區招大引強的主要模式。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推動全省開發區(園區)整合,開放平臺能級進一步提升,經濟開發區以約占全省7%的土地面積貢獻了50%以上的進出口和實際使用外資額,22家國家級經開區發揮引領作用,在全國經開區考評中爭先進位,成為穩外資主陣地。
尤其是2021年浙江省完成新一輪開發區整合提升后,全省各類開發區管理機構精簡60%,管理人員精簡30%,以國家級經開區為支撐,著力打造高能級戰略平臺,創新體制機制,提升開放創新和產城融合水平。2021年,浙江省經濟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91.97億美元,占全省使用外資總額超50%。其中,國家級經開區實際使用外資40.2億美元,全省占比22%。
強化產業鏈招商,就要加強產業基礎分析梳理,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圍繞核心企業,吸引上下游相關配套產業,推動產業鏈延伸拓展。2021年,浙江省商務廳圍繞全省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組織開展新一輪開發區產業鏈“鏈長制”評審,70多名行業專家作為“主考官”,73個開發區的80條產業鏈分別參加了泛半導體、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等8個專場。其中,杭州經開區芯智造、麗水經開區滾動功能部件及特色機器人等8條產業鏈被列入“鏈長制”優秀示范,旨在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省開發區共建產業招商平臺;大榭經開區化工聚氨酯、嘉興經開區健康食品等10條產業鏈被列入“鏈長制”特色示范試點,旨在提升一批“小而精”“精而強”的特色產業國際品牌效應;寧波綠色石化、長興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等6條產業鏈被列入“鏈長制”綠色低碳試點,旨在探索產業綠色發展體系和綠色招商模式。
不僅如此,為更好地發揮國家級經開區引領示范作用,浙江以山海協作為基礎,以產業相近、關聯為原則,推動蕭山經開區、嘉善經開區和柯橋經開區等14個國家級經開區與山區縣開發區結對,推進產業共建、項目共引,推動山區縣以開放促發展。
柯橋經開區與江山開發區以市場化、公司化建立雙向互飛產業運營模式,由江山提供土地指標、柯橋提供設施投入和項目導入、企業提供項目投資,預計共建產業年營收超100億元;富陽經開區與縉云開發區探索資源聯動,富春集團入駐縉云打造網營物聯(縉云)智慧供應鏈產業園,固定資產投資額超10億元,為縉云開拓國內外市場以及發展現代物流夯實基礎;麗水經開區與寧波石化經開區探索產業鏈“雙鏈長制”機制,發揮寧波石化經開區上游企業優勢,推動產業鏈項目向麗水平行延伸,2021年麗水經開區和寧波石化經開區實際使用外資增幅分別高達104.7%和120.8%。
在壓實“鏈長制”招商引資的同時,浙江還大力推進國際產業合作園布局,發揮高質量外資集聚的品牌效應。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浙江省17個國際產業合作園實際使用外資約占全省使用外資總額的9%,合作園所在地政府設立境外招商辦事機構37家,與155個境外城市締結友好關系,與68個境外商協會、投資促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常駐合作園的境外管理和技術人才達800余人。
平臺集聚虹吸
外資企業發展飄“湘”
新設外資企業438家,同比增長63.4%;實際使用外資增長72.3%;“破零倍增”效果遠超預期,全年各縣市區中實現引資“破零”的36個、引資“倍增”的19個······這是湖南省2021年的利用外資成績單。全力推進利用外資“破零倍增”行動,有力推動了湖南利用外資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這一發展態勢也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延續。1-3月,湖南省實際使用外資17.9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
充分發揮各類引資平臺的產業集聚效應是湖南“破零倍增”的有力抓手。湖南做好國家級園區、自貿試驗區、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平臺整合文章,形成了外資虹吸效應。
打造園區主陣地。湖南聚焦“三生融合”“三態協同”,出臺“1+3”政策體系和“20條”政策舉措,全面推廣“五零”園區模式(建設園區零雜音、服務項目零延誤、維護企業零干擾、扶持發展零爭利和行政事務零收費),不斷提升園區對外資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湖南省園區綜合評價辦法與評價指標體系,將園區開放型經濟考核分值從10分提高到12分,建立利用外資為零的園區約談機制,對連續兩年實際使用外資和進出口均為零的園區予以摘牌,進一步傳導壓力、激發動力。2021年湖南省國家級園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18%,首年實現國家級園區使用外資全部“破零”。邵陽、永州經開區晉升為國家級園區。
打造自貿試驗區主引擎。堅持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為人民增福祉,湖南鼓勵長沙、岳陽和郴州3個自貿試驗區片區探索市場化、差異化招商模式,對標RCEP等國際經貿規則,著力引進跨國公司、產業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建設招商引資“強磁場”。自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實際使用外資1.6億美元。
打造展會主戰場。湖南舉辦了“港洽周”“民營500強峰會”“通航博覽會”“軌道交通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去年全年簽約省級重大投資項目419個,投資總額4111億元。其中,外資項目53個,投資總額457億元,引進首次到湖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8家。目前,在湖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86家。
在發揮平臺優勢的同時,湖南還圍繞“三鏈融合”精準提供產業鏈服務,開展鏈主企業認證,鼓勵鏈主企業開展供應鏈招商,帶動零部件、原材料企業就近發展,推動優勢產業鏈上中下游貫通融合。
堅持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湖南積極做好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債轉股、境外上市和投資性公司設立等服務,去年全年存量外資企業辦理增資項目90個,合同外資52.4億美元,境外投資企業返程投資企業3家,債轉股企業2家,5家存量企業利潤再投資申請享受遞延納稅政策7次,新增投資性公司4家,輔導國內企業境外上市和外資企業國內上市各1家。
同時,打造以金融為支撐的資金鏈,湖南省推進金融和科技、產業的緊密結合,提高外資企業融資的可獲得性,完善從天使基金、種子基金、創新基金到上市融資、信貸融資的全產品金融服務。2021年,與進出口銀行建立聯動機制,累計向外資企業發放貸款73億元;湖南省28家銀行機構重點外向型企業貸款余額1325.4億元,比年初新增124.8億元。
優化創新政策
外企“粵”發展“粵”有勁
巴斯夫一體化基地、??松梨诨ぞC合體、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等一批高質量重點外資項目的有序推進,為廣東省外資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后勁。廣東優化創新各類穩外資政策,發揮催化和助力作用,有力提振了外商的投資預期和信心。
近年來,廣東省政府先后出臺“外資10條”“外資12條”等政策,對實際使用外資超5000萬美元的新設項目、超3000萬美元的增資項目和超1000萬美元的外資企業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給予獎勵,深受企業歡迎。4年來,兌現獎勵資金支持了141個外資大項目,撬動外資超過230億美元,有力吸引一批標志性重點外資項目落地落戶,進一步增強了外商投資廣東的意愿。
由廣東省商務廳發布實施的《廣東省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辦法(修訂版)》,從投資貿易便利、人才服務和員工培訓、出入境和工作許可、外籍員工及家屬停居留等層面對總部企業予以支持。目前,總部企業認定工作正在開展,擬對獲認定的總部企業予以政策、資金傾斜,全力推動其在廣東集聚業務、拓展功能、提升能級。
在加力促增量政策的同時,廣東還優化了穩存量政策。通過設立10億元加工貿易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廣東加大融資創新支持力度,開展“加易貸”融資業務,以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金融杠桿,幫助包括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截至去年年底,廣東省累計發放“加易貸”貸款超過1900億元,惠及1300多家企業。同時,廣東省商務廳牽頭制定“金融支持外資企業11條”,加大授信力度、降低融資成本、提升投融資便利化等;謀劃組織與8家銀行機構簽約,爭取到“十四五”期間實現8000億元信貸額度支持,全年相關銀行機構向重點外資企業發放貸款超3000億元。
廣東把加強重點外資企業(項目)服務保障作為落實穩外資政策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支持加工貿易穩定發展15條”,完成首批20家加工貿易制造業龍頭企業遴選工作,推動企業省內梯度轉移,支持企業享受工業技改政策等。建立200強外資企業臺賬,落實掛點聯系服務機制。堅持對10億美元以上項目“一周一調度”,其他項目“一月一調度”。上門走訪100家重點外資企業,面對面解讀政策,對企業訴求形成臺賬,去年全年推進解決中海殼牌三期、亞太森博等重點項目訴求超過100項,企業滿意度達到100%。
廣東省商務廳牽頭制定了《廣東省外資研發中心免稅進口設備資格審核認定辦法》,對研發中心認定審核流程、審核方式作出具體規定,鼓勵外資企業加大在廣東研發力度?!掇k法》實施后,外資研發中心認定門檻大幅降低,外資企業的申報意愿進一步增強。
有了促增量、穩存量的政策,廣東還持續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好服務。在前期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廣東制定出臺了《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這是《外商投資法》實施后全國首個地方版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條例》聚焦回應外商及外資企業核心關切,在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優化政務服務和完善外資企業投訴處理機制等28個方面作出細化規定,彰顯了新時期廣東繼續擴大開放、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信心和決心。據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商界信心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預計所在企業將在未來3年內增加其在大中華區的業務,其中表示擴大業務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受訪者比例最高。
以政策創新為引領,高水平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著力強化吸引外資磁場功能,去年,廣東省商務廳先后制定了27條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實施56項制度創新任務清單,推動向片區下放68項省級管理權限,在全省復制推廣第七批13項改革創新經驗,發布第四批43項制度創新案例,受到了廣大外資企業的關注和認可。廣東自貿試驗區吸引外資規模再創新高,去年全年累計新設2924家外資企業,實際使用外資82.4億美元,占全省比重達29.9%。(晏瀾菲)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